您当前位置: 首页-资讯 > -正文

台剧35年:不信观众唤不回

来源: 北京青年报2023-08-20 05:41:42

◎曾于里


(相关资料图)

最近,台湾热播的剧集《八尺门的辩护人》获得不错的口碑,已经连续三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。如今的台剧不复新世纪初的流行之势,不再动不动就有引领潮流的爆款,但也找到了它内在的生长节奏,安静、内敛却生机勃勃,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老观众。

台剧的观众,始终不仅仅局限于台湾,还来自广阔的大陆后方。两岸是一家人,同根同种,文化交流颇为密切,台剧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从早期的琼瑶剧、乡土剧,到曾经在大陆风靡多年的一众台湾偶像剧,台剧始终是很多大陆观众难忘的荧屏记忆。

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台剧发展一度萎靡不振,好在流媒体时代给台剧带来了新机。以2019年高口碑的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为转折点,随着众多国际流媒体平台进入台湾,为台剧生产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和更广阔的市场,一系列主题更为大胆、类型更为丰富的台剧应运而生,“垂死病中”的台剧终于又恢复了元气。比如2019年的《俗女养成记》《想见你》,2020年的《谁是被害者》《做工的人》,2021年的《逆局》《华灯初上》《茶金》《火神的眼泪》《天桥上的魔术师》,2022年的《良辰吉时》《她和她的她》,2023年的《模仿犯》《不良执念清除师》《八尺门的辩护人》……

35年来,台剧经历了兴衰起伏。再次出发的台剧,喊出“不信观众唤不回”的口号,希望台剧能够恢复巅峰时期的风采。对此,我们同样热切瞩目与期盼。

台剧起步

台剧是从台湾传统的三大公共电视台起步的:它们分别是1962年开播的台视,1969年开播的中视,1972年开播的华视。不过,因为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从1949年到1987年长达30多年的“戒严”,早期的台剧创作受到很大的限制,更多是为政治宣传服务。1987年“戒严”解除后,台剧真正进入相对自由的创作阶段。大陆观众比较熟悉的第一批台剧,几乎都是1987年后制作播出的——从1987年至今,台剧35年。

早期的台剧,主打的是武侠剧、古装剧、琼瑶剧和乡土剧。

台湾武侠剧创作,直接受到当时如日中天的TVB武侠剧的影响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台湾相继翻拍过《神雕侠侣》《倚天屠龙记》《射雕英雄传》等武侠剧,并改编了武侠小说大师古龙的一系列作品,比如《新龙门客栈》《小李飞刀》《绝代双骄》。武侠剧以外,《戏说乾隆》《新白娘子传奇》《包青天》等古装剧,在台湾播出时斩获三四十个点的收视率,也风靡大陆。

琼瑶更是以一己之力创造了“琼瑶剧”这一流行符号,其“爱情大过天”的主题,哀婉多情的风格,深受年轻观众的喜欢。1986年,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第一部电视剧《几度夕阳红》在台湾华视首播,一炮而红。仅1990年这一年,就有《婉君》《哑妻》《三朵花》《雪珂》等四部琼瑶剧先后登上台湾荧屏。1989年台湾当局开放影视业赴大陆取景拍摄。这四部琼瑶剧都是在大陆取景拍摄,开启了两岸合拍剧时代。之后,几乎所有的琼瑶电视剧都在大陆拍摄完成,也包括1998年的《还珠格格》——这部剧让琼瑶剧的影响力达到空前的高峰。

彼时大陆年轻观众更多受到台湾古装剧和琼瑶剧的影响,台湾的乡土剧则收获年长观众的涟涟泪水。台湾的乡土剧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,多是在电视台的八点档播出,目标观众是家庭主妇和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。乡土剧的故事常常围绕市井小民的家长里短展开,时常包涵家庭失和、婆媳问题、后母虐待、包养情人等元素,情节狗血、冲突强烈、跌宕起伏。观众骂归骂,可遥控器非常诚实——收视率普遍很高,热门剧一播就是几百集,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“ON档戏”——边拍边播,随时根据收视率曲线改剧情,今天刚拍完,也许隔两天就播出。这让台湾乡土剧质量良莠不齐。

总的来说,上世纪90年代起步的台剧朝气蓬勃。作为“亚洲四小龙”之首的台湾,彼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,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文化的自信、多元和包容,这为台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。

黄金时代

台湾“老三台”垄断时期,热门电视剧的收视率可以达到四五十个点。1994年,台湾有线电视台合法化,大量商业电视台涌现;1997年的民视、1998年的公视相继开播,三大台变成五大台。至此,台湾的电视业发生了根本变化,从以前的“三分天下”变成“百家争鸣”。电视台的多样化固然极大丰富了内容供给,但对收视市场造成巨大冲击——盘子还是那么大,电视台却那么多,每家电视台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小,电视剧的制作预算不断降低,台剧的“雷”已在这时埋下。进入2000年,偶像剧的意外火爆,让这个“雷”延后了十余年才爆。

2001年,台湾华视播出的《流星花园》红遍亚洲,F4从剧中走向现实成为亚洲天团。《流星花园》让台湾偶像剧迅速成为一种风行的创作范式:以时尚都市为背景,以爱情为主题,以帅哥靓女为主人公,以唯美浪漫为主基调,表达年轻观众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梦幻想象。

偶像剧自此成为台剧的主打类型,生产规模化、批量化,每年制作播出多达20多部,大多有不错的收视率,并成功销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,掀起一股“台流”。

这其中有多部成为大陆观众美好的青春记忆。比如2001年的《薰衣草》,2003年的《海豚湾恋人》,2004年的《天国的嫁衣》,2005年的《恶作剧之吻》《绿光森林》《王子变青蛙》,2006年的《恶魔在身边》《微笑PASTA》,2007年的《放羊的星星》《公主小妹》,2008年的《恶作剧之吻2》《命中注定我爱你》,2009年的《败犬女王》《下一站,幸福》,2010年的《犀利人妻》,以及2011年的《我可能不会爱你》等等。

台湾偶像剧是台剧影响力的巅峰。至今,仍有多名台湾偶像剧演员活跃在大陆影视圈一二线,经典偶像剧也时不时登上热搜,触发观众的怀旧情怀。

跌落谷底

2011年是台剧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一年。虽然《我可能不会爱你》获得很高的评价和不俗的收视率,但在它之后,再没有哪一部台湾偶像剧的收视率超过它,包括我们熟悉的《想见你》。与此同时,这一年播出的其他偶像剧纷纷失利。

比如《命中注定我爱你》《下一站,幸福》《败犬女王》等火爆台偶的制作人陈玉珊,花重金打造《拜金女王》,在华视首播收视率不到0.8%。由吴尊和杨丞琳主演的两岸合拍的偶像剧《阳光天使》,开播收视率同样不足0.8%。由吴克勤、凤小岳主演的《料理情人梦》再次不足0.8%。0.8%在台湾大致为20万收视人口,可谓惨淡至极。

台湾偶像剧怎么愈发萧条了?这是台湾电视业放开后“一放就乱”的恶果。台湾放开民营电视之后,短短几年涌现了超过100家的电视台,无线、有线以及各种卫星频道的总数超过300个,而台湾总人口才2300万。这意味着一个频道可分配的收视人口还不足10万人。

市场就这么大,电视广告的蛋糕每年基本也是固定的,甚至在网络媒体冲击下还在逐年减少,但电视台和频道那么多,电视台可以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小。而随着广告收入越来越低,电视台越来越穷,做剧、买剧的预算不断压缩,最终导致剧集越做越粗糙,单集成本普遍只有大陆剧集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。由于偶像剧制作成本不高,各大电视台一窝蜂拍偶像剧,但大多自我重复、乏善可陈。一些偶像剧为了获得更多广告收益,大量注水以延长集数,不仅观众反感,也直接影响版权的出售。

台剧滑坡的时候,大陆影视剧在不断升级。1990年台湾的GDP相当于大陆的43.8%,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7.16%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大陆的影视产业迅速崛起,台湾大量影视人才纷纷来到大陆发展。缺乏资金的台剧叠加人才的流失,陷入严重倒退,精品凤毛麟角。

以前是台剧影响亚洲,如今反而是大陆剧集和韩剧霸占台湾荧屏。台湾电视频道那么多,自制剧集又非常有限,只能大量从大陆和韩国购买电视剧。至今,台湾很多主流频道每年播出的大陆剧集和韩剧比例都在5成以上,高峰期甚至高达8成以上。

温柔革命

台剧的困境引发台湾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:难道就看着台剧如此“慢性死亡”?

2014年,蔡明亮等八位资深导演发起“植剧场”计划,和台视、八大电视和公共电视合作,共同投入人才培育及戏剧制作,并邀来徐誉庭、温郁芳、陈世杰等金钟奖编剧执笔,吴慷仁、柯淑勤、杨丞琳等知名演员领衔主演。

“植剧场”有两个重要意图。第一,将类型单一、粗糙不堪的台剧拖出泥淖,丰富台剧的类型可能。第一批“植剧场”剧集,将主题分为“爱情成长”“惊悚推理”“灵异恐怖”与“原著改编”四大类型,每一类型共有两部作品。第二是培养台湾有潜力的新星。几大导演共同创办了“Q Place”表演教室,从300多位报名者中,通过不同考官的面试,甄选出24位潜力新星,作为Q Place的未来星,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训练,让他们在第一批“植剧场”中担任主演和配角。

“植剧场”一炮而红。第一季前5部作品《恋爱沙尘暴》《荼蘼》《姜老师,你谈过恋爱吗?》及《天黑请闭眼》在报名台湾电视界最重要的金钟奖后,取得24项入围纪录,最终夺得5项大奖。诸多有潜力的新星也从“植剧场”中脱颖而出。比如时下大红大紫的许光汉,就是由“植剧场”的《恋爱沙尘暴》出道的。甚至程伟豪导演也是这个时候注意到了许光汉,并最终促成了《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的合作——这部电影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度正高。

“植剧场”是台剧生死存亡之际,一次关键的“温柔革命”。它让不少已经丧失信心的台湾影视人意识到,台剧仍有无限生机。台剧当前的困境更多是源于外部原因,比如资金匮乏、人才流失、市场逼仄,只要有资金和市场支持,凭借台湾自由的创作环境、丰富的创作经验、完备的创作体系,台剧仍然有无限生机。

“植剧场”播出之后,赶上流媒体时代的到来,一系列国际化的流媒体进入台湾市场。2016年,Netflix开始投资台湾影视作品。2017年,以台湾宫庙文化、民俗信仰为背景的《通灵少女》成为HBO首部全中文剧集。2019年,HBO与台湾当地的电视台和流媒体平台CATCHPLAY合作推出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;同一年,FOX注资《想见你》,成为近年来在大陆引起最大反响的一部台剧……

国际流媒体平台的进入,很好地解决了台剧的资金与市场问题。一些台剧终于不必被少得可怜的制作经费困住:这几年台剧的单集制作成本在不断提高,个别剧集的成本甚至突破2000万元新台币的大关(约460万元人民币),相当于大陆一些S+剧集的单集成本。台剧面向的也不仅仅是台湾本土有限的市场,而是经由流媒体平台的跳板走向国际。台剧愈发精品化,不少此前把事业重心放在大陆的台湾演员重新回到台湾拍剧。

台剧类型之丰富、主题之大胆、风格之多元,是台剧30余年来所未有,每年都有几部叫好叫座的作品。它们大多遵循“从本土走向国际”的大方向,充分结合台湾在地特色,贴近台湾社会、民间与文化,带有丰富的人情味,并具备国际制作水准。

步履不停

十余年前,就有台湾媒体人忧心于台剧的困境,喊出了“不信观众唤不回”的期待。十余年后,在一场“温柔革命”以及流媒体的助力下,台剧终于逐渐找回曾经流失的观众。

这还不够,台剧虽然不断恢复生机,但与偶像剧巅峰时期相比仍有距离,台剧在亚洲年轻受众中的影响力有限。台剧没有任何舒适区可以停留,必须保持危机意识,始终步履不停。

比如,流媒体固然给台剧带来资源和市场,但机中有危。一方面,台湾昔日电视频道过多对影视生态造成的破坏,在如今的流媒体上仍有重蹈覆辙的苗头。台湾本土有myVideo、远传friDay影音、CATCHPLAY+等十多家流媒体平台,如果加上Netflix等国际流媒体平台,在台湾地区有繁体服务的流媒体就达30余家。国际流媒体平台可以面向国际市场,但台湾的流媒体平台局限于本土市场,难免再次出现电视台低劣同质化竞争的局面。台湾本土的流媒体平台有必要进行整合,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。

另一方面,国际流媒体平台虽给台剧制作提供了资金支持,但仍然比较有限。以Netflix为例,台湾并非投资重点,譬如2021年Netflix推出2部原创台剧,韩剧则高达27部,悬殊明显。不同于在韩剧市场的得心应手,由于Netflix早前在台剧投资的失败,如今与台剧的合作更倾向于收购播放权,在制作阶段不再介入干预。一旦作品投资过大而质量不佳,平台不愿意高价购买,台湾制作方就要承担巨大损失。比如贾静雯监制的《妈,别闹了!》因质量平庸惨遭Netflix砍价,投资方血亏。

不能遗忘的是,台剧的兴衰起伏背后是台剧与大陆观众心理距离的远近。两岸同文同种、两岸是一家人,这是台剧最大的市场优势和文化优势,台剧不应该自断臂膀。当台剧能够走近大陆观众,拥有中国大陆这个广阔的大后方,发展就会更有底气。否则,圈地自萌、自娱自乐、自视清高,每年除了个别几部重点作品得到流媒体投资、保持很高的品质外,其余专供台湾本土市场的台剧跟几年前相比没有大的改善,台湾电视台播出的很多乡土剧、偶像剧,依然粗制滥造、俗不可耐。

当前的台剧既应该借助流媒体平台的东风,多多拓展台剧的可能;也应该密切与大陆的影视交流与联系,突破种种人为障碍与壁垒,让更多优秀的台剧能够走进大陆市场。35岁的台剧仍然年轻,如能唤回更多的大陆观众,台剧的前路会更加宽广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