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 首页-资讯 > -正文

锂价何时回归理性?

来源: 中国能源报2023-06-18 08:26:48

碳酸锂此番涨价对产业链下游影响几何?后续能否企稳?

今年以来,碳酸锂价格仿佛坐上过山车,令市场充满变数。自去年年底冲高60万元/吨后,今年4月底,碳酸锂价格一路回落至18万元/吨左右,紧接着又开始止跌回升。业内关于近期碳酸锂价格波动的讨论十分热烈。碳酸锂此番涨价对产业链下游影响几何?后续能否企稳?

碳酸锂价格止跌反弹


(资料图)

据上海有色网发布的数据,截至6月7日,电池级碳酸锂报价31万元/吨。较今年4月中下旬低点上涨超过70%。促使此轮碳酸锂价格止跌反弹背后的推手是什么?

“近期锂价重回30万元/吨,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。”富宝锂电网锂盐分析师刘晓敏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分析道,“第一,碳酸锂及氢氧化锂厂家挺价,惜售情绪较重,市场供应流通量减少;第二,4月底以来,终端需求修复初见成效,特别是锰酸锂和储能市场,部分材料厂除刚需采购外,还有部分备库需求,加上贸易商炒作,也放大了市场需求;第三,5月,锂盐厂和锂矿商频繁拍卖,拉高了锂价,同时随着锂矿价格抬升,锂盐厂成本压力明显,加大了锂盐厂挺价的决心。”

“在电池级碳酸锂达到30万/吨时,材料厂和锂盐厂的博弈情绪明显,但奈何锂盐厂挺价,低价不出,材料厂只能随行就市高价采购。”刘晓敏进一步解释称。

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表示:“今年1-4月,受燃油车企发起价格战,以及汽车市场处于传统销售淡季的影响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放缓。而在去年锂价不断上涨的驱动下,锂资源产能不断增加,市场短时间内出现供应过剩,驱动碳酸锂价格下降。然而,进入5月后,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重回快速增长通道,带动锂需求上升,加之前期锂价下跌使部分矿山与精炼厂停产,市场供应下降,供需关系重新平衡,导致碳酸锂价格出现反弹。”

对下游车企影响较小

碳酸锂价格涨跌不仅直接影响锂电池售价,也会影响新能源整车产品成本。据了解,电池成本约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40%-60%,因此,当碳酸锂价格上涨时,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会随之上升。

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此前曾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:“当碳酸锂价格在40万元/吨以上,电动车就没钱赚,碳酸锂价格最低降到28万元/吨,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自主品牌盈利问题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碳酸锂价格呈现回暖态势时,一向宣称以成本定价的特斯拉在5月初连续两次宣布涨价。近期碳酸锂涨价叠加特斯拉上调价格,是否会引发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涨价潮呢?

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此轮锂价上涨,不会对下游电动汽车价格产生较大影响。“锂价的上涨,经过价格传导,或将导致车企生产成本增加、利润下滑。不过,车企不会因为锂价上涨动态调整车辆售价。目前,只有特斯拉在频繁调节价格。总体来看,其他车企价格相对稳定,整个电动汽车市场价格处于稳定状态。”张翔认为,车企调价主要考虑运营情况及市场地位,锂价变动为次要因素。例如,此前特斯拉掀起的降价潮,考虑的是打击竞争对手。

吴微指出:“锂价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可能由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承担。新能源汽车价格虽然可能出现上涨,但上升幅度有限。特别是目前高端车型享有较高的溢价,对于原料上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,预计价格仅会出现小幅调整。”

怎样维护市场健康发展

锂价何时能够企稳?刘晓敏认为:“目前来看,上下游博弈情绪浓厚,锂价在30万/吨以上上行速度放缓,唯有终端车企需求复苏,才会带来锂价快速上涨,预计6月锂价仍以偏稳运行为主,可能小幅上涨。”

针对上游锂价上涨,下游企业做了哪些努力?“下游产能做的是抵制高价,但是锂盐厂挺价,刚需补库只能高价买。”刘晓敏表示,“我认为锂盐厂也会适当考虑下游成本压力,毕竟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才是关键。我们了解到,有些材料厂和电芯厂也在布局锂矿业务,通过购买锂矿或矿权合作拿到锂矿,给锂盐厂代加工锂盐,以此应对锂价上涨。”

那么,政策层面,为维持锂价稳定、维护市场健康发展,相关管理部门该如何做?

吴微表示:“维持锂价稳定对于保障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、实现能源转型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政策上,我有四点建议。第一,增加国内锂资源勘探与开发力度,增强资源供应保障能力;第二,加快全球资源投资布局,打造全球锂资源供应链;第三,构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锂资源回收体系,打造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;第四,建立锂资源收储机制,保障市场价格维持在稳定区间。”

对于维持锂价稳定,张翔认为,要维护市场健康运营。“此前,有大量运营商、中间商囤货碳酸锂,导致锂价疯涨,这时应当进行一定的管理。此外,应及时发布碳酸锂供需信息,比如,目前国内总锂矿产能、进口的锂矿量、行业需求等。市场主管部门应经常定期发布供需信息,引导行业从业者理性投资,车企提前做好规划。”

文 | 本报记者 姚美娇 实习记者 林水静

End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!编辑 | 李泽民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