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 首页-资讯 > -正文

千年雄关 丝路门户:参观新安汉代函谷关遗址

来源: 哔哩哔哩2023-02-10 12:00:15

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东500米处的城关镇东关村,矗立着一座汉代函谷关遗址,也被称为“新安函谷关”。过去,我乘坐火车,经过这里时,多次看到陇海铁路线南侧雄伟的函谷关遗址。2023年1月27日上午,我和家人来到这处遗址参观——

这座函谷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,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,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。作为洛阳通往西方的第一座关隘,这里扼守着交通要道,被誉为“丝路门户”。2014年6月22日,作为“丝绸之路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
战国时期,秦国设立函谷关,为了防备东方国家的进攻,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。当时,关在谷中,深险如函,所以被称为“函谷关”。


(资料图片)

汉武帝时,楼船将军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。据说,他屡有大功,作为关外人,感到很耻辱。于是,他向武帝上书,请求将函谷关东迁。武帝同意以后,在杨仆主持下,才将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县。

过去,我多次路过新安县,从来没有看到这里的汉函谷关遗址。如今,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周围的村庄被拆除,在公路上远远便能够看到雄伟的汉函谷关遗址。

走进景区,穿过竹林,跨越小桥,沿着涧河岸边,向西行走约500米,汉函谷关遗址的全貌呈现在眼前。这里是峡谷内的一段缓坡,东西通透,南北高亢。雄关坐西朝东,南靠青龙山,北邻凤凰山。目前,现存有关楼和关墙,以及南侧的望气台和北侧的鸡鸣台。

曹魏正始元年(240),弘农太守孟康,移关于弘农郡,汉函谷关废弃。后来,虽然经过多次重修,但是一直保持汉代格局。1923年,张钫出资重修汉函谷关,基本形成现在遗址的面貌,关高25丈,南北长10丈,东西宽6丈。

汉函谷关遗址的格局呈狭长的“H”形状,中心矗立着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砖石结构关楼,跟南北两侧汉代的夯土墙体、东侧的望气台和鸡鸣台连为一体。从东向西,走进关楼,给人一种“入关”的感觉。抬头仰望,门额之上,写着“函谷关”三个大字。左右两侧,镶嵌着对联:“功始将梁今附骥,我为尹喜谁骑牛。”

穿过门洞,回头望去,门额上方是康有为题写的“汉函谷关”四个大字。左右两侧,镶嵌着对联:“胜迹漫询周柱史,雄关重睹汉楼船。”关楼四周,寨墙环绕,中间是两层敌楼。沿着楼梯,拾级而上,可以走进敌楼之中,眺望汉函谷关内外。

敌楼是四面相通的十字对称窑洞,每面各有一个门洞,顶部上方十字交缝,宽2.6米,高2.9米。在门洞内,每面墙上,各镶嵌着两块“无字碑”。据说,在门洞上方和两侧,曾经镶嵌着横额和对联。东门为龚士杰书写的“四面青山三面水,一层紫气万层烟”,额为“紫气东来”;西门为张钫书写的“夹其皇涧,弘我汉京”,额为“西望崤岭”;南门为吕光裕书写的“紫气犹存贤令尹,青牛重渡古函关”,额为“中州屏翰”;北门为许文田写的“巍乎直同百二险,焕然重筑一丸泥”,额为“晓月楼台”。

参观完汉函谷关,从南侧关墙下来,在“望气台”的南侧,我看见一座新建的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厅。走进展厅内部,可以看到经过考古发掘的夯土城墙,周边还分布着台阶、马道、水渠、水口、护堤等配套设施的遗迹。

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,对这里的关城东墙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,发现保存完整和结构精妙的汉代墙基,规模堪称当前国内现存城墙遗址之最。2014年4月9日,此次发掘项目被评为“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

关城东墙由台基和墙体组成,东西两侧以阶梯状逐渐向上收起,底部台基宽32米,顶部平台宽22米。这里的墙体经过两次大规模改建,分为第一期(西汉)和第二期(东汉)两个阶段的遗存,第二期城墙叠压于第一期城墙上,对第一期城墙进行了修补和扩建。由此可见,函谷关在东汉时期的地位更加重要。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,曾经在关内设立大驾宫。汉灵帝时,增置八关都尉,汉函谷关成为八关之首,军事要塞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
墙基

马道

水口

标签: 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 楼船将军